科研成果

从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中感悟“政治三力”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 部门/单位:-- 文:杨建学 签发人:杨建学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首次提出,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935年5月至1936年2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长征先后经过雅安,累计在雅安境内开展革命活动近半年,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活动范围遍及全市6县2区。回顾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的启示和经验。


        一、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回顾


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遗址.jpg

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遗址

雅安6县2区都是革命老区,1935年5月至1936年2月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八位都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红军两大主力长征在雅安留下革命遗址202处,无不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在雅安,红军强渡大渡河,经历了一场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战斗,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把“翼王悲剧地”变为“红军胜利场”,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在雅安,胡长保舍身保卫毛主席,在敌机空袭的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奋起一跃,用年轻的生命保卫了毛主席的安全。在雅安,陈云出川,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情况,对于共产国际及时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富有实践经验的领袖群体,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雅安,中央红军胜利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顶风迎雪、艰难跋涉,战胜高寒缺氧极限,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的人间奇迹,为实现达维会师奠定了基础,给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从红军长征在雅安历史中感悟“政治三力”


党领导红军长征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的胜利历程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党领导红军观大势、谋全局、抓执行,取得了红军长征在雅安的重大胜利。


(一)从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中感悟政治判断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政治判断力指能够从政治角度洞察事物本质、把握政治方向、识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怎么看”的问题。回顾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广大红军将士依靠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一次次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

1935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后迅速北进。国民党军队企图凭借大渡河的天然屏障围歼红军。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歼灭守敌两个连。25日,红一团营长孙继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火力成功强渡大渡河,占领渡口。针对中央红军用3只小船渡过红军将士到大渡河以北需要一个月时间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决定飞夺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仅用两个小时就占领了泸定城。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妄想“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

红军渡过大渡河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企图凭借无法逾越的夹金山来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5月31日,党中央在泸定城附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泸定桥会议”。会议决定,为了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选择翻越夹金山,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在中央红军领导人翻越夹金山前后的6月15日,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公开发表《为反对日本吞并华北与蒋介石卖国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了北上抗日的主张,这是面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导致民族矛盾急剧加深,党和红军作出的积极回应。这样,就把军事上的战略退却与政治上的战略进攻结合起来,把艰难困苦的爬雪山过草地与抗日救国结合起来,把近期战役战斗的“小目标”与长远的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大目标”结合起来。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jpg

红军长征翻越过的夹金山

红军长征在翻越夹金山前后确立北上方针,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的生动体现,是基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而提出的,把下一步的战略落脚点指向陕甘地区,准备走向民族革命斗争历史大潮的潮头。党中央确定了北上战略方针以后,就毫不动摇、坚决贯彻。其间虽然受到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干扰,但党中央坚定认为,只有北上才是出路。这不仅是因为川西北高原边远闭塞,难以立足;更重要的是,不能背离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意愿,脱离群众。红军长征北上川陕甘,高举抗日旗帜,剑指黄河以东,是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决策。

中央红军长征从强渡大渡河到翻越夹金山的决策过程可以看出,取得红军长征在雅安的胜利,源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超的政治判断力,把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红军自身的生存危机与拯救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及时回应了中华民族抗日、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最迫切诉求,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领导红军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奠定了长征乃至全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政治判断力。


(二)从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中感悟政治领悟力,做思想上的清醒者


政治领悟力是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能力,其实就是指共产党员的信念、信仰和信心,也就是解决“怎么想”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长征时期,革命先辈面对的自然环境和敌人之险恶,恐怕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长征途中,在过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出版的《战士》报对孙继先进行了采访,他提供了一份跟着自己冲锋陷阵的17人名单,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自己。所以17勇士强渡大渡河就成为定论。这实际上是,共产党人危险冲在前,坚定信仰、淡泊名利、决不夸功邀功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红军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原因。后来,当时的团长杨得志将军专门写文章对此进行了纠正。1990年孙继先逝世时,新华社播发了电稿,明确指出,孙继先“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战斗的十八勇士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所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红军长征在四川》等著作中,将17勇士更正为了18勇士。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是红军将士翻越夹金山时的写照。但红军将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迎难而上,踏碎冰雪,翻越雪山。《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涨、四肢无力。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缺乏御寒的装备。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

红军百丈关烈士纪念园.jpg

红军百丈关烈士纪念园

百丈关战斗是1935年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斗,持续时间之长,战斗进行之艰难、之悲壮、之惨烈,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战役的一场大战。南下红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擅自率部南下所造成。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敌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面临生死考验,所以才进行战略大转移,爬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张国焘却错误低估形势,不但不服从党中央指挥,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对于百丈关之战的教训,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指出了三点:第一,低估了川军的作战能力,口张得太大。第二,敌众我寡,红军兵力不足。第三,战场选择失当。“百丈关地形开阔,易攻难守,部队的集结、隐蔽、攻防受到很大限制,极易受到敌机袭击与炮火杀伤,我军处在10余里长弧形阵地上,三面受敌,相当被动。”

红军长征在雅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魂补钙,从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中感受信仰之光,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环境,都不能丧失理想信念,更不能丢弃“政治灵魂”,唯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如磐石,才能行稳致远,创造出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成绩,才能真正拥有一切共产党员该有的政治领悟力。


(三)从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中感悟政治执行力,做落实上的行动派


政治执行力是将政治判断和政治领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能力,也就是解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怎么做”的问题。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告诉我们,学史重在力行,学史必须力行。

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雅安荥经占领天全后,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由陈云回上海恢复党的组织。1935年6月中旬,陈云由中共地下党员席懋昭、陈梁护送,避开敌人追击,从灵关出发,辗转天全抄小路绕道荥经,经雅安、成都抵达重庆乘船前往上海。之后,陈云与潘汉年接上关系后离沪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报告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1935年10月15日,陈云代表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所作的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第一个报告。陈云出川促进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支持,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陈云出川,也第一次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袖。1935年秋,陈云在莫斯科完成了《随军西行见闻录》,1936年3月,该文署名“廉臣”连载于中国共产党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而后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并很快传回国内。该文是最早真实地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袖的书籍,对全世界了解全新的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出川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就是政治执行力的生动体现。


图片


夹金山五道拐

        中央红军胜利翻越夹金山靠的就是严格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1935年6月9日,由陈光率领,担任先遣队的红二师四团开始向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军。时值盛夏,但一到雪山脚下,寒风呼啸,雪花满天,温度骤降。战士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要翻山,困难特大。6月的骄阳,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却把白雪照得晶莹闪亮,晃得人睁不开眼。虽然太阳当头,山风却冷得刺骨。12日拂晓,英勇的红军战士喝一些烈酒、姜汤、辣椒汤,不畏高山严寒,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过透骨的晨雾,经烧鸡窝、一支箭、五倒拐等地,向山顶爬行。战士们爬上山顶已是中午。他们用铁镐刨雪开路,后续部队沿着他们的脚印前进。草鞋,渐渐地裹满了冰雪,脚冰得失去了知觉。山上狂风四起,雪花随风扑面而来,像刀割一般拍打着战士们仅用单衣遮盖的躯体。有些战士草鞋穿烂了,只好光着脚爬过雪山,许多人得了雪盲症,只好让人拉着下山。对红军中的大多数战士来讲,爬雪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经历。红军将士怀着为人民而战、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崇高理想,坚定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胜了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


        三、“政治三力”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只有充分认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行稳致远。


        (一)提高政治判断力,就是做新时代的知者


        增强政治判断力,就是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做新时代的知者。


        (二)提高政治领悟力,就是做新时代的仁者


        增强政治领悟力,就是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做新时代的仁者。


        (三)提高政治执行力,就是做新时代的勇者


        增强政治执行力,就是要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不折不扣执行上下功夫,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做新时代的勇者。

60dce42a9bd5e005a71490831259664a_720.png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宝库,从中感悟到的政治“三力”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在坚定不移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大渡河”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夹金山”需要征服,让我们从红军长征在雅安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